又一片千億級藍海!工程機械巨頭坐不住了!徐工已入局!
今年,“雙碳”再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綠色低碳發展備受關注,一場能源革命呼之欲出。從全國首款側換電牽引車,到虎年首月換電重卡銷量冠軍,徐工再度加碼綠色基建,聚焦換電裝備補能板塊,“千億級”藍海一觸即發,徐工又將面對怎樣的機遇與挑戰?讓我們一同探究一下。
徐工拓展換電產業鏈,本月正式投產
3月3日,徐工集團與國家電投、玖行能源、無錫蘭斯頓舉行合資簽約儀式,合作成立江蘇聚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進軍換電裝備生產、換電站建設推廣為主的補能產業,此舉標志著徐工在新能源產業鏈配套設施建設上步下“先手棋”。
徐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邱成指出,充換電裝備產業是徐工掌握新技術路線、拓展和打造新產業生態的關鍵舉措之一。據悉,徐工目前已完成項目前期選址與動力官網等施工,設備陸續進場,三月將正式投產。
解決充電難題,換電模式優勢盡顯
換電模式目前是工程機械車輛新能源化的一個重要方向,能解決續航焦慮、產品折舊快、價格較高等新能源車輛常見問題,而此次合作成立的江蘇聚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就立足于滿足內外部客戶的新能源商用車綜合補能需求。
隨著換電技術不斷革新,其優勢盡顯。就拿徐工領跑全國的換電重卡車型來說,相比傳統的充電模式,換電重卡補能效率更高,換電時間僅需3~5分鐘,可有效提升運營時間,實現連續運營;電池養護更低,采用“車電分離”模式,可以降低用戶購車成本壓力;換電站用地面積小、使用更加便利,在電池壽命管理、協助電網調節等方面有諸多優勢。
換電裝備“千億級”藍海一觸即發
近年來,在“雙碳”政策、綠色發展的戰略下,政策層開始頻繁提及并鼓勵發展換電模式,經過幾年的積累,該技術也相對成熟,“換電模式”已進入加速普及期,成為當下新能源市場的新增長點。
與此同時,工程機械各龍頭企業紛紛押注新能源。2022剛開年,我國各類工程機械的開工率穩居高位,各企業新能源設備,尤其是電動化產品頻繁批量交付,電動化的滲透率從原先的不足1%,開始加速提升,電動化新能源已是大勢所趨。
政策的大力推動、企業加碼布局新能源市場、大量資本注入、技術和效率的提升,都在利好換電模式。去年開始,資本與產業鏈企業開始密集涌入換電網絡建設運營,換電裝備孕育出激動人心的“千億級”藍海。
徐工入局,機遇與挑戰并存
未來五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仍將處在新型產業升級的黃金時代,智能化與新能源也成為轉型升級之路上的利器。此次,徐工聚焦換電裝備補能板塊,再度加碼綠色基建,確實搶占了先機,或許能成為助推中國工程機械新能源產業高質發展的強勁引擎。
雖然換電產業鏈發展大勢已成,但面臨諸多風險與挑戰。以換電重卡為例,受限于續航、成本、換電站建設等問題,我國換電重卡多集中于碼頭、礦山、鋼廠等短駁場景,想要規模應用仍面臨不少難點,特別是換電站的建設問題:
目前的換電模式下,換電站缺乏行業標準,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統一換電站建設運營標準;
換電站選址建設涉及土地資源、環境污染等諸多現實問題,自建換電站土地資源緊張,公用換電站網點布局難以成規模發展;
換電站成本及盈利模式仍不清晰,電池標準不統一,運營成本難控,建成后換電站以何種模式實現盈利也未可知;
換電模式下,電動化設備有望擺脫碼頭、港口等“彈丸之地”,但這種模式的推廣還需整個產業鏈協同,徐工入局換電產業鏈既抓住了機遇,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這將是一場需要靠政府、企業、全產業鏈協同的持久戰。
客觀而言,徐工此次拓展換電產業鏈,加速布局新能源領域,已經走在了其他龍頭企業前面,在行業中亦占據著重要位置。2022年,徐工新能源在市場上將有怎樣的表現?能否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答案不妨交給市場。
(本文轉載自21sun工程機械商貿網,點擊鏈接閱讀原文)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 WICEE 2022西部成都工程機械展 官方網站-中國西部成都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