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央視《焦點訪談》
劉飛香?全國人大代表:總書記在內蒙古團參加審議時,對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講話,堅定了我們要繼續加大研發的決心,不能止步于既有成績,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這樣產業才能實現更高質量的突破。
央視《經濟信息聯播》
劉飛香全國人大代表:十四五期間,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有望新增3000公里,預計城軌項目總投資額將達到3.5萬億元,平均每年7000億元的市場規模,全國水利投資規模將會達到5.1萬億元。每年市場規模大約在1萬億元左右。
人民日報
開通直通車,返崗更便利。
2月8日復工,到崗率就達98%。春節假期剛過,鐵建重工各地的車間里已是一派熱火朝天景象。
“各地紛紛推出專車、專列、專機等‘直通車’服務,返崗更便利,生產更給力!”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劉飛香代表說。
重點群體有保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000萬人,要加強就業創業政策支持和不斷線服務。
“高校畢業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中央企業要做好穩就業表率,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各類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劉飛香代表說,3月上旬,中國鐵建重工集團將啟動2022屆高校畢業生春季招聘會。
新華社
經濟日報
2021年6月,鐵建重工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注冊制上市,創造了央企A股首例分拆上市、工程機械行業首家科創板上市、科創板專業設備制造行業募資規模最大等多項紀錄。
“通過注冊制上市,成功驗證了公司擁有的‘硬科技’實力。”全國人大代表,鐵建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飛香自豪地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在上市過程中,鐵建重工優選了19家具有產業協同效應和合作潛力的戰略投資者,為公司持續發展帶來更加豐富的市場資源、技術資源和供應鏈資源。公司將合理、有效使用上市募集資金,聚焦攻克一大批“卡脖子”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走出一條突出創新引領的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光明日報
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劉飛香代表: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禹愛華 龍軍
近年來,中國裝備制造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裝備市場保有量急速增長。但二手裝備流通出口不暢,導致國內市場的“堰塞湖”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痛點。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劉飛香建議,以自貿試驗區作為試點,探索二手裝備出口新路徑,幫助和推動二手裝備出口相關企業大膽闖蕩海外市場。
劉飛香介紹,隨著全球二手裝備行業交易機制開始不斷完善,二手裝備交易量迅速擴大,市場愈發成熟。卡特彼勒、小松等國際知名裝備制造企業紛紛布局,從二手裝備標準建設、交易模式、售后服務等方面加快探索,將其作為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
以裝備制造業大省湖南為例,雖然擁有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等4家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企業,新機外貿出口量占全國出口量的25%左右,但二手裝備出口貿易占比不到該省新機外貿出口量的1%,每年出口不足500臺。
“創新開展二手裝備出口,能提升制造業產業鏈穩定性,激活內循環發展潛能。”劉飛香認為,這有利于形成產業內外雙循環,在最大程度上推動國內裝備制造業產能輸出,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行業進入下行周期出現的產能過剩、銷售遲滯及市場風險;同時可極大拓展裝備制造業后市場發展新路,顯著提升中國二手裝備“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中國裝備產業國際影響力。
劉飛香說,目前國內二手裝備出口主要存在交易稅費規則缺失、標準體系不規范、展示平臺不健全、售后服務不完善等問題,出口交易主要以貿易商為主,由于回收模式大多為個人交易,普遍存在沒有進項稅票的現象,且沒有工程機械二手裝備稅費繳納具體規則,導致貿易商經營沒有安全感。
劉飛香建議,以湖南自貿試驗區作為試點,依托自貿區成立工程機械循環裝備出口交易中心,依據該中心開展二手裝備回收、檢驗檢測、產品認證、稅費開票等全鏈條服務,這不僅解決了二手裝備出口交易鏈條過程中“無票”“誰來開票”等難題,還能提升中國在全球先進制造業規則制定主導權和議價權。
他還建議支持湖南率先開展二手裝備出口相關團體標準體系建設,構建二手裝備價值評估標準、再制造標準,同時建立具有獨立資質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增強二手裝備出口市場交易信心。
中國日報
盾構機是工程機械領域的“地下航母”,在我國曾一度依賴進口。以湖南企業鐵建重工為代表的盾構機研制企業致力于核心技術研發,在數十年間實現了“彎道超車”,一大批盾構機裝備從湖南走向海外市場,達到世界領先水平。2021年,鐵建重工位列全球全斷面隧道掘進機制造商五強的第一位。
“踐行‘三高四新’戰略,矢志在地下工程裝備智能化方面領先全球,是我們的責任和擔當。未來,鐵建重工將不斷加強科技攻關力度,增強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力,打造更多超級地下工程裝備,為湖南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貢獻力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劉飛香表示。
工人日報
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自立自強
全國人大代表劉飛香建議,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發展的競爭力和持續力。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圍繞科技創新建言獻策,為實現科技強國夢貢獻智慧力量。
如今,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要素和依靠力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堅定創新自信,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一往無前的奮進姿態,向著科技強國建設的目標闊步前進。
中國青年報
制造業是全民就業的基本盤,怎么穩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劉飛香表示,國有企業應該撐起穩就業的大梁,積極發揮產業鏈龍頭帶動作用,穩定供應鏈,暢通產業鏈,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作為大型裝備制造企業,我們把保用工促就業、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當做頭等大事來抓。”劉飛香認為制造業企業應該通過發展壯大新產業、促進傳統產業升級,進一步擴大就業增量,挖掘自身的用人潛力,儲備、充實、培養員工隊伍。同時,還應進一步拓展人才引進渠道,完善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管理,打造跨職能、跨部門的招聘平臺。
在劉飛香看來,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將走向深度融合,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在實現創新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對新學科人才、高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形成剛需。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不僅可以提高就業數量,而且也能提升就業質量。
國務院國資委
↓《國資小新》↓
↓《國務院國資委官網》↓
【聚焦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劉飛香:推動盾構機產業全面領跑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所屬鐵建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飛香表示,在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研讀了政府工作報告之后,鐵建重工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開展盾構機關鍵零部件“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履職5年間,劉飛香始終關注地下工程裝備產業,圍繞技術創新、產業鏈完善、智能化升級積極建言獻策。在他的參與推動下,僅用十余年時間,以盾構機為代表的地下工程裝備產業,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跑,從替代進口到實現出口的大跨越。
今年兩會期間,劉飛香提出建議,以自貿試驗區作為試點,探索二手裝備出口新路徑,幫助和推動二手裝備出口相關企業大膽闖蕩海外市場。
在劉飛香看來,隨著城建、礦山、水利等隧道工程建設規模和數量持續高速增長,政、產、學、研、用多方位立體式的技術發展和核心技術突破,國產裝備的整體技術國際先進,部分技術國際領先。“部分國產配套核心基礎件可靠性不足,性能指標不能滿足設計要求,產品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等問題,是今后亟待制造企業解決和攻克的難點。”
劉飛香透露,目前鐵建重工依托多項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項目,著力推進以研發設計數字化、產品機器人化、制造智能化、服務數智化、管理智慧化為技術方向的數字化轉型,推動我國隧道掘進裝備實現從關鍵零部件到整機的全面國產化,全面領先世界。
香港文匯網
全國兩會 | 劉飛香:促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
(香港文匯網記者姚進)日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劉飛香提出建議——全面響應中央關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要求,藉助湖南自貿試驗區獲批的機遇,創新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提升湖南制造業產業鏈穩定性,通過高水平開放舉措,激活內循環發展潛能。
近年來,國際二手裝備行業交易機制開始不斷完善,全球二手裝備交易量迅速擴大,市場愈發成熟,高端裝備制造業市場逐漸進入迭代升級階段。
與此同時,國內裝備制造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設備市場保有量急速增長,二手裝備的交易、流通也進入快車道。但是二手裝備流轉處置不暢的問題導致國內市場的“堰塞湖”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痛點。怎么破?
劉飛香從產業發展的角度,深度闡述了開展二手裝備出口的必要性。他認為,首先,二手裝備的流通能加快產能輸出,促進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其次,將極大的拓展裝備制造業后市場發展新路,擴大中國在國際市場優勢,推動裝備制造業全價值鏈高質量發展,有力支撐中國打造“世界一流裝備產業集群”;再次,對推動綠色發展,實現“碳中和”重要目標有益;第四,能提升中國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湖南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優勢明顯
劉飛香認為,基于雄厚的產業基礎、強勁的科研實力、智能制造前瞻布局以及重大功能性平臺的蓄勢賦能,湖南在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方面具有優勢,可行性強。
眾所周知,湖南工程機械產業有著近70年發展歷史,被譽為制造業“國家名片”,特別是21世紀以來步入發展快車道,實現了既有速度又有質量的發展。2021年,四大主機企業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和山河智能均進入“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在50強中銷售額全球占比達14.35%,超過其余入選7家國內企業的總和。
“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是湖南服務和融入制造強國戰略,提升湖南先進制造業水平的重要契機,對推動實現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中非經貿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劉飛香表示。
人民網
劉飛香代表:推進二手裝備出口改革 拓寬海外新市場
人民網長沙3月7日電(匡瀅、實習生杜沁庭)二手裝備出口是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提升制造業產業鏈穩定性的重要抓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劉飛香長期致力于裝備制造產業領域的研究,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他就湖南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問題積極建言獻策。
從2000年開始,國際二手裝備行業交易機制不斷完善,全球二手裝備交易量迅速擴大,市場愈發成熟,高端裝備制造業市場逐漸進入迭代升級階段。國內裝備制造產業也進入高速發展期,全面響應中央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要求,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獲批,為湖南加快探索二手裝備出口新路徑提供新鮮土壤。
劉飛香指出,支持湖南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十分必要,這一舉措能加快產能輸出,促進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產業內外雙循環;能推動增量提速,打造全球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提升中國品牌國際影響力,有力支撐中國打造“世界一流裝備產業集群”;能推動綠色發展,實現“碳中和”重要目標,提高資源利用率。
在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中,湖南具有優勢。首先,產業基礎雄厚,科研實力強勁,湖南工程機械產業有著近70年發展歷史,被譽為制造業“國家名片”,且擁有眾多國家重點實驗室、一流科研院所、大型工程機械企業等科研平臺;其次,智能制造前瞻布局,三一、中聯、鐵建、山河等企業在行業下行周期加強科創研發,在設計、生產、管理、運維、產品數字化、智能化、電動化、低碳化上深耕發力;再次,重大功能性平臺蓄勢賦能,金融、科技、人才等大批高端資源要素在湖南集聚,為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業務路徑提供了多種可能。
目前,二手裝備市場依然存在交易稅費規則缺失、標準體系不規范、交易展示平臺不健全、售后服務不完善等問題。
對此,劉飛香建議,以湖南自貿試驗區作為試點,率先探索二手裝備出口交易稅費新規則,幫助和推動二手裝備出口相關企業大膽闖海外市場、安心規范賺錢。
同時,支持湖南率先開展二手裝備出口相關團體標準體系建設,構建二手裝備價值評估標準、再制造標準,建立具有獨立資質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增強二手裝出口市場交易信心;支持湖南成立二手裝備出口行業聯盟,通過行業聯盟建立行業自律公約,規范行業秩序,促進二手裝備出口行業有序發展。
中國證券報
全國人大代表、鐵建重工董事長劉飛香建議 推進二手裝備出口改革
段芳媛 中國證券報
“二手裝備流轉處置不暢的問題導致國內市場的‘堰塞湖’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痛點。”全國人大代表、鐵建重工董事長劉飛香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劉飛香針對因二手裝備交易稅費規則缺失、標準體系不規范、交易展示平臺不健全以及售后服務不完善導致的流轉處置不暢的問題,提出了支持湖南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的建議。
二手裝備出口存難點
劉飛香表示,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收緊以及各主機廠置換銷售占比不斷擴大,國內的二手裝備存量將進一步擴大,但二手裝備的出口并未發展起來。
“以湖南為例,湖南作為擁有三一集團、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等國內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的省份,新機外貿出口量占全國出口量的25%左右,但二手裝備出口貿易占比不到湖南省新機外貿出口量的1%,每年出口不足500臺。”劉飛香說。
是什么原因影響了二手裝備出口?劉飛香認為,目前國內二手裝備出口主要存在交易稅費規則缺失、標準體系不規范、展示平臺不健全、售后服務不完善等問題;出口交易主要以貿易商為主,由于回收模式大多為個人交易,普遍存在沒有進項稅票的現象,且沒有工程機械二手裝備稅費繳納具體規則,導致貿易商經營沒有安全感;當前二手裝備交易多以貿易商個人零散的客戶資源維系,集聚性與延續性相對較差;二手裝備售后服務不完善,主要部件均為國產,國產配件在國外渠道少,維修不方便。
支持二手裝備“走出去”
針對二手裝備“走出去”的難題,劉飛香建議支持湖南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
具體來看,他建議,以湖南自貿試驗區作為試點,率先探索二手裝備出口交易稅費新規則,幫助和推動二手裝備出口相關企業大膽闖海外市場,安心規范賺錢。同時,支持湖南率先開展二手裝備出口相關團體標準體系建設,構建二手裝備價值評估標準、再制造標準,建立具有獨立資質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增強二手裝備出口市場交易信心。另外,支持湖南成立二手裝備出口行業聯盟,通過行業聯盟建立行業自律公約,規范行業秩序,促進二手裝備出口行業有序發展。
“與整機通過海外建基地‘走出去’的模式不同,二手裝備‘走出去’更加依賴統一出口銷售渠道。建設二手裝備出口業務示范區,能顯著提升我國二手裝備‘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我國高端裝備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劉飛香說。
上海證券報
全國人大代表、鐵建重工董事長劉飛香:探索二手裝備出口改革推動行業綠色發展
◎記者 夏子航 ○編輯 吳正懿
“二手裝備出口是促進裝備制造企業轉型升級、提升制造業產業鏈穩定性的重要抓手。”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鐵建重工董事長劉飛香就湖南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問題建言獻策。
劉飛香表示,二手裝備產品的舊件利用率可達80%以上,裝備再制造可實現節能60%、節材70%,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顯著降低,“可有力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推動綠色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二手裝備出口大有可為
從2000年開始,國際二手裝備行業交易機制開始不斷完善,全球二手裝備交易量迅速擴大,市場愈發成熟,高端裝備制造業市場逐漸進入迭代升級階段。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全球二手裝備的年度交易規模將超過100萬臺,新機和二手裝備交易占比達到1:1,交易規模將突破4000億美元。
在市場機遇刺激下,卡特彼勒、小松、利勃海爾等國際知名裝備制造企業紛紛布局。
與此同時,國內工程機械、裝備制造產業也進入高速發展期,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為湖南加快探索二手裝備出口新路徑提供了條件。
不過,二手裝備流轉處置不暢的問題導致國內市場的“堰塞湖”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痛點。如湖南作為擁有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等國內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的省份,新機外貿出口量占全國出口量的25%左右,但在二手裝備產業鏈,其出口貿易占比不到湖南省新機外貿出口量的1%,每年出口不足500臺。
劉飛香表示,支持湖南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十分必要,這一舉措能加快產能輸出,促進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能推動增量提速,打造全球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提升中國品牌國際影響力,有力支撐中國打造“世界一流裝備產業集群”;能推動綠色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
“從產業的角度看,二手裝備的流通,能加速新機的銷售,通過開展二手裝備出口,形成產業內外雙循環,能在最大程度上推動國內裝備制造業產能輸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行業進入下行周期出現的產能過剩、銷售遲滯及市場風險。”劉飛香表示。
支持湖南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
在劉飛香看來,在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探索上,湖南具有優勢。
據介紹,湖南工程機械產業有著近70年發展歷史,被譽為制造業“國家名片”。近些年來,湖南工程機械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實現了既有速度又有質量的發展。四大主機企業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和山河智能均進入2021“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在50強中銷售額全球占比達14.35%,超過其余入選7家國內企業的總和。
湖南工程機械產品涵蓋12大類、100多個小類、近500個型號規格,占全國工程機械品種的75%。混凝土機械、挖掘機、建筑起重機、全斷面隧道掘進機、樁工機械等產品產銷量全球第一;礦山運輸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50%,并列入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
湖南工程機械產業科研實力更是不俗。據介紹,鐵建重工自主研制了全球首臺永磁電機驅動盾構機、國產首臺大直徑鐵路盾構機等30余項具有原創性、創新性、戰略性、顛覆性的國內和全球首臺套產品。
目前,我國二手裝備市場依然存在交易稅費規則缺失、標準體系不規范、交易展示平臺不健全、售后服務不完善等問題。
對此,劉飛香建議,以湖南自貿試驗區作為試點,率先探索二手裝備出口交易稅費新規則,幫助和推動二手裝備出口相關企業大膽闖海外市場。
劉飛香還建議,支持湖南率先開展二手裝備出口相關團體標準體系建設,構建二手裝備價值評估標準、再制造標準,建立具有獨立資質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增強二手裝出口市場交易信心;支持湖南成立二手裝備出口行業聯盟,通過行業聯盟建立行業自律公約,規范行業秩序,促進二手裝備出口行業有序發展。
證券日報
全國人大代表、鐵建重工董事長劉飛香:建議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
本報兩會報道組 趙學毅 何文英
“當前,二手裝備流轉處置不暢導致國內市場‘堰塞湖’規模不斷擴大,進而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痛點。”近日,全國人大代表、鐵建重工董事長劉飛香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二手裝備市場的癥結所在。
“2005年,國內裝備制造產業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設備市場保有量急速增長,二手裝備的交易、流通進入‘快車道’。而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收緊以及各主機廠置換銷售占比不斷擴大,國內二手裝備存量進一步擴大。”劉飛香認為,這標志著高端裝備制造業市場逐漸進入迭代升級階段。
以湖南為例,劉飛香介紹道,“湖南作為擁有三一集團、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等國內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的省份,新機外貿出口量占全國出口量的25%左右,但在二手裝備產業鏈上,出口貿易量占比不到全省新機外貿出口量的1%,每年出口不足500臺。”
談及原因,劉飛香表示,目前二手裝備出口面臨著四個問題:一是交易稅費規則缺失,面臨著“依據什么開票”“誰來開票”“開票后合不合規”“無出口退稅”等痛點、難點;二是標準體系不規范、價格不透明、信息不對稱、以次充好等問題層出不窮;三是交易展示平臺不健全,多以個人零散的客戶資源維系,集聚性與延續性相對較差;四是售后服務不完善,主要部件均為國產,國產配件在國外渠道少,維修不方便。
在此背景下,劉飛香認為,湖南作為先進制造業“高地”,具備雄厚的產業基礎、強勁的科研實力、前瞻的產業布局以及重大平臺蓄勢賦能,在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中已然具備了先行先試的優勢和條件。
針對二手裝備交易出口的問題和痛點,劉飛香結合湖南裝備制造業的現有基礎和條件提出三條建議:
一是以湖南自貿試驗區作為試點,率先探索二手裝備出口交易稅費新規則,幫助和推動二手裝備出口相關企業大膽進入海外市場、安心規范賺錢。具體而言,可從建立稅費標準、規范開票主體、完善政策支持等方面著手。
二是支持湖南率先開展二手裝備出口相關團體標準體系建設,構建二手裝備價值評估標準、再制造標準,同時建立具有獨立資質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增強二手裝出口市場交易信心。
三是支持湖南成立二手裝備出口行業聯盟,通過聯盟建立行業自律公約,規范行業秩序,促進二手裝備出口行業有序發展。
中國貿易報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劉飛香:借自貿試驗區為二手裝備出口探索更多可能
一提到中國裝備制造業,位于湖南省的三一集團、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等企業都是一張張“金色名片”。2020年,湖南自貿試驗區在成立時,就提出了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目標。其中,有一項措施值得關注,就是開展二手裝備出口先行先試,加快探索二手裝備出口新路徑。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劉飛香就提出了支持湖南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的建議,為裝備制造業打造外貿出口新增長點鼓與呼。
“推動二手裝備更好出口,可以起到促進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全球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推動綠色發展、提升中國品牌國際影響力的作用。”劉飛香說,抓住湖南自貿試驗區獲批的機遇,創新開展二手裝備出口,能提升制造業產業鏈穩定性,再通過高水平開放舉措,從而激活“雙循環”的發展潛能。
從促進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的角度來看,二手裝備的流通,能加速新機的銷售,通過開展二手裝備出口,將回收的二手裝備整修之后再出口到其他有需求的發展中國家,形成產業內外雙循環,能在最大程度上推動國內裝備制造業產能輸出,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行業進入下行周期出現的產能過剩、銷售遲滯及市場風險。
從打造全球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的角度來看,推動二手裝備出口,將極大地拓展裝備制造業后市場發展新路,擴大中國在國際市場優勢,推動裝備制造業全價值鏈高質量發展,有力支撐中國打造“世界一流裝備產業集群”,這對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推動二手裝備出口還有助于實現“雙碳”重要目標。我國一直積極推動綠色制造,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著力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廢水、廢氣以及固體廢棄物的排放水平。“十四五”規劃提出,我國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若二手裝備產品的舊件利用率可達80%以上,裝備再制造實現節能60%、節材70%,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顯著降低,可有力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推動二手裝備出口還有利于提升中國品牌國際影響力。我國二手裝備出口水平與裝備制造業整體國際影響力不成正比,與整機通過海外建基地“走出去”的模式不同,二手裝備“走出去”更加依賴統一出口銷售渠道,建設二手裝備出口業務示范區,能顯著提升我國二手裝備“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我國高端裝備產業的國際影響力。
“從國際市場來看,國際二手裝備行業交易機制在2000年開始不斷完善,全球二手裝備交易量迅速擴大,市場愈發成熟,高端裝備制造業市場逐漸進入迭代升級階段。從國內市場來看,”劉飛香說,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二手裝備交易規模已經達到2953.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0201.8億元),同比增長7.6%。預計到2025年,全球二手裝備的年度交易規模將超過100萬臺,新機和二手裝備交易占比達到1:1,交易規模將突破4000億美元。在市場機遇刺激下,卡特彼勒、小松、利勃海爾等國際知名裝備制造企業紛紛布局,在政府的支持下,從二手裝備標準建設、交易模式、售后服務等方面加快探索,將其作為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再看國內,國內裝備制造產業在2005年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期,設備市場保有量急速增長,二手裝備的交易、流通也進入快車道。特別是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收緊以及各主機廠置換銷售占比不斷擴大,國內的二手裝備存量將進一步擴大。但是二手裝備流轉處置不暢的問題導致國內市場的“堰塞湖”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痛點。劉飛香介紹說:“如湖南作為擁有三一集團、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等國內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的省份,新機外貿出口量占全國出口量的25%左右,但在二手裝備產業鏈,其出口貿易占比不到湖南省新機外貿出口量的1%,每年出口不足500臺。”
“當下阻礙二手裝備出口的因素主要有二手裝備交易稅費規則缺失、二手裝備標準體系不規范、.二手裝備交易展示平臺不健全、二手裝備售后服務不完善等,我們需要對癥下藥。因此我提出了三項建議:以湖南自貿試驗區作為試點,率先探索二手裝備出口交易稅費新規則,幫助和推動二手裝備出口相關企業大膽闖海外市場、安心規范賺錢;支持湖南率先開展二手裝備出口相關團體標準體系建設,構建二手裝備價值評估標準、再制造標準,同時建立具有獨立資質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增強二手裝備出口市場交易信心;支持湖南成立二手裝備出口行業聯盟,通過行業聯盟建立行業自律公約,規范行業秩序,促進二手裝備出口行業有序發展。”在劉飛香看來,湖南省裝備制造產業基礎雄厚,科研實力強勁,在智能制造方面實現了前瞻布局,還擁有自貿試驗區等重大功能性平臺蓄勢賦能,有條件做好二手裝備出口改革創新工作。
紅網
兩會湘聲丨劉飛香:創新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提升湖南制造業產業鏈穩定性
紅網時刻記者 甘紅 實習生 張馨心 報道
近年來,國際二手裝備行業交易機制開始不斷完善,全球二手裝備交易量迅速擴大,市場愈發成熟,高端裝備制造業市場逐漸進入迭代升級階段。
與此同時,國內裝備制造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設備市場保有量急速增長,二手裝備的交易、流通也進入快車道。但是二手裝備流轉處置不暢的問題導致國內市場的“堰塞湖”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痛點。怎么破?
“全面響應中央關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要求,借助湖南自貿試驗區獲批的機遇,創新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提升湖南制造業產業鏈穩定性,通過高水平開放舉措,激活內循環發展潛能。”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劉飛香提出建議。
劉飛香從產業發展的角度,深度闡述了開展二手裝備出口的必要性。他認為,首先,二手裝備的流通能加快產能輸出,促進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其次,將極大的拓展裝備制造業后市場發展新路,擴大中國在國際市場優勢,推動裝備制造業全價值鏈高質量發展,有力支撐中國打造“世界一流裝備產業集群”;再次,對推動綠色發展,實現“碳中和”重要目標有益;第四,能提升中國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為什么建議在湖南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劉飛香認為,基于雄厚的產業基礎、強勁的科研實力、智能制造前瞻布局以及重大功能性平臺的蓄勢賦能,湖南在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改革方面具有優勢,可行性強。
眾所周知,湖南工程機械產業有著近70年發展歷史,被譽為制造業“國家名片”,特別是21世紀以來步入發展快車道,實現了既有速度又有質量的發展。2021年,四大主機企業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和山河智能均進入“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在50強中銷售額全球占比達14.35%,超過其余入選7家國內企業的總和。
“開展二手裝備出口是湖南服務和融入制造強國戰略,提升湖南先進制造業水平的重要契機,對推動實現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中非經貿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劉飛香表示。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 WICEE 2022西部成都工程機械展 官方網站-中國西部成都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