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干貨(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民心工程 根基工程)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原標題: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就業服務體系日臻完善 就業公共服務是促進勞動力市場供需匹配、實施就業失業管理、落實就業政策的重要載體。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五級公共就業服務網絡逐步完善。目前,全國縣(區)以上普遍設立了就業公共服務機構,超過98%的街道、鄉鎮建立了服務窗口,提供登記招聘、登記求職、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創業指導等免費服務。 截至2021年末,全行業共有人力資源服務機構5.91萬家,全年共為3.04億人次勞動者提供就業、擇業和流動服務,為5099萬家次用人單位提供專業支持。 圖為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錦南街道產業孵化園服務中心內,一名員工(右)咨詢人才補貼方面事宜。新華社
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司黨支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就業問題,堅持把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須抓緊抓實抓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就業優先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做好新時代就業工作的科學指引。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一、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就業優先的重要論述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就業優先的重要論述,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既有對促進就業工作全局性的提綱挈領,也有對具體任務的舉旗定向,具有很強的戰略性、思想性和指導性。
(一)深刻領會堅持就業優先的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就業是永恒的課題,更是世界性難題,我國每年新增1000多萬就業人口,必須大力促進就業創業;人有恒業,方能有恒心,一個人有了就業就容易安定,一個家庭有一人就業就增加一份穩定的力量;一個人沒有就業,就無法融入社會,也難以增強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失業的人多了,社會穩定就面臨很大危險;必須堅持就業第一,增強就業能力,拓寬就業渠道,擴大就業容量,切實把這個民生頭等大事抓好;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把解決人民群眾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我國有14億人口、9億勞動力,解決好就業問題,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更是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的重要保障。
(二)準確把握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就業工作面臨總體就業壓力大和結構性勞動力短缺、人才匱乏的突出矛盾;一些沿海地區還面臨流動人口比重大、周期性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過剩交替出現的問題;經濟發展方式正在深刻轉變,經濟結構正在深刻調整,這對部分勞動群眾就業帶來了暫時的影響;科技進步和創新創造了很多新的業態,但勞動力難以適應,造成了大量結構性失業。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勞動力市場供需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就業領域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依舊復雜,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就業矛盾成為就業領域主要矛盾。
(三)牢牢扭住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工作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實現比較充分和高質量就業;必須統籌抓好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就業工作,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著力在提高就業質量、提高勞動人口尤其是就業困難人口就業能力、改善創業環境上下功夫;關注一線職工、農民工、困難職工等群體,完善制度,排除勞動者參與發展、分享發展成果的障礙,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
(四)清晰指明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基本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一定增長不足以支撐就業,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發展,把經濟蛋糕做大,把就業蛋糕做大;堅決掃除制約廣大勞動群眾就業創業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障礙,不斷完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降低就業創業成本,支持廣大勞動群眾積極就業、大膽創業;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培養宏大的高素質勞動者大軍;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要對就業困難人員及時提供就業指導和技能培訓,確保他們就業有門路、生活有保障。這些重要指示,為做好就業工作、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新時代10年就業工作成績來之不易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就業優先,全國上下一道努力奮斗,在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
(一)1.3億人實現城鎮就業。2012~2021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年均超過1300萬人,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億人,城鎮就業人員總數由3.71億增加到4.68億。
(二)就業形勢長期穩定。失業率保持低位,自城鎮調查失業率列入經濟發展計劃指標以來,總體低于預期調控目標,每年末均維持在5.5%以內。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保持在1以上,供需基本平衡。
(三)就業結構更加優化。城鄉就業格局發生歷史性改變,2013年城鎮就業人員比重首次超過鄉村,2021年占比達到62.7%,比2012年提高了13.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比從2012年的36.1%提高到2021年的48%,成為就業最大“蓄水池”,三次產業“倒金字塔”形結構進一步鞏固。中西部地區吸納就業能力顯著增強,區域就業結構更趨均衡。
(四)創業帶動就業活力不斷釋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雙創”走深走實,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創業對就業帶動作用越來越強。截至2021年底,全國各類市場主體已突破1.5億戶,是2012年底的2.8倍,年均增長達到12.1%;民營企業數量翻了兩番,從1086萬戶增加到4458萬戶。1120萬人返鄉入鄉創業,帶動就業超過3500萬人。
(五)重點人群就業工作扎實推進。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年增長,就業水平總體穩定,每年畢業去向落實率均穩定在90%以上。全國農民工總量由2012年的2.63億人增加到2021年的2.93億人,其中,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保持在3000萬人以上。就業援助幫扶有力有效,十年間累計實現4949萬失業人員再就業、幫扶1586萬就業困難人員就業,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六)就業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覆蓋城鄉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每年為8000萬勞動者、5000萬用人單位提供服務。建立并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2019~2021年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三年間開展政府補貼性培訓8300多萬人次。中央預算內資金累計投入68.5億元,支持地方建設了272個公共實訓基地,開展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實訓超480萬人次。
(七)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勞動者工資水平持續提高,2021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性收入較2012年翻了一倍。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12年的8.1萬元/人提升到2021年的14.6萬元/人。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超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超10億人。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維持在90%以上。
三、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今后,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多措并舉擴大就業容量,穩步提升就業質量,防范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一)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推動就業擴容提質。解決就業問題根本上要靠經濟發展。要強化就業優先導向的宏觀調控,推動財政、貨幣、產業等政策與就業政策銜接,聚力支持就業。細化實化擴內需舉措,持續擴投資促消費,提升就業帶動力。不斷壯大實體經濟,大力發展新能源、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高技術產業,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拓展高質量就業空間。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多樣化升級,因地制宜開發養老、托育、家政等就業崗位。落實好援企穩崗政策舉措,減輕市場主體負擔,持續推動市場主體紓困解難,穩定和增加就業崗位。
(二)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放大就業倍增效應。創業是就業之源。要縱深推進創業領域“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創業環境。在融資、用地、稅費等方面加大對創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降低創業成本,推動創業資源開放共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促進平臺經濟健康規范發展。支持地方建設返鄉入鄉創業園,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
(三)持續加大保障力度,穩定青年等重點群體就業。高校畢業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農民工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要堅持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方向,為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廣開就業門路。健全激勵保障機制,暢通成長發展通道,引導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東北、艱苦邊遠地區和城鄉基層就業。引導青年群體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就業觀、擇業觀。用好外出務工和就近就業兩條渠道,推進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增收。廣泛開展區域間勞務協作,加強勞動力跨區域精準對接。加大以工代賑實施力度,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
(四)加強人才培養培訓,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把人才培養培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改善勞動力要素質量。要強化人才培養就業導向,健全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聯動預警機制。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實各項補貼政策,以企業為主體,大規模多層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協同推進穩崗位提技能防失業。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實訓基地。
(五)做好就業服務援助,切實兜牢民生底線。常態化開展就業服務和援助幫扶既是政府的責任,又是整合資源、促進就業的重要手段。要持續加強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提升勞動力市場供需匹配效率。對就業困難群體提供精細化服務,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臨時救助范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