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海滄舉人陳炳煌)海南第一位舉人姜唐佐,
舉人第
舉人第整體面積1368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回”字形,中間為天井,建筑為二層結構,其中一層采用石柱、鋼梁、磚砌三聯拱樓板以及閩南傳統磚石墻體的混合結構,二層采用閩南傳統民居的磚木結構。

位于海滄蘆塘社的舉人第(棣鄂樓)迎來保護修繕,百年古厝將重獲新生。
昨天,記者從代建單位廈門海滄城建土地公司了解到,該建筑作為華僑回國投資建設“漳廈鐵路”的歷史證物,體現了海外華僑的愛國主義精神。此次修繕將通過還原歷史面貌,完善建筑群形象,打造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工程已于近期正式動工,計劃修繕工期為半年左右。
廈門網訊 (廈門晚報記者 李曉輝)
現狀
建筑結構罕見 具有傳統閩南裝飾風格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位于青礁村蘆塘社的舉人第(棣鄂樓),該建筑因周圍還分布著其他古建筑和民房,同時建筑正立面被茂密的樹木所遮擋,平時沒有對外開放,因此顯得隱蔽。
在廈門,閩南紅磚古厝或許常見,而舉人第獨特的結構形式,在全國范圍則極為罕見。據史料記載,蘆塘舉人第(棣鄂樓)由本地著名愛國人士和實業家陳炳煌建造,始建于1919年,立面風貌采用傳統閩南裝飾風格,其余三面裝飾較少,僅在窗套采用歐洲樣式并結合中式匾額元素。
陳炳煌在清末考中舉人,于是該建筑被稱為“舉人第”。由于年久失修、缺乏維護,屋面大面積坍塌、鋼梁幾乎全部銹蝕,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在修繕工程動工前,我們結合對始建者后代訪談、歷史文獻調查、專家現場調研等方法,對其歷史沿革進行了考據研究。”修繕項目設計單位工作人員說。
修繕
最小干預原則 最大限度保持建筑真實性
記者了解到,此次修繕項目建筑面積為1442.45平方米,主要為搶救性修繕,包括屋面、墻體、柱子、磚拱樓板、鋼梁結構、樓地面和墻面等工程。
記者看到,該建筑周圍已經被施工鋼架結構所包圍,屋頂架起了獨立支撐立柱的防護棚,房頂上工人們正小心翼翼地將瓦片一片片揭下。
據海滄城建土地公司項目負責人張燕斌介紹,保護修繕本著“最小干預”原則,延用當時修建的傳統工藝技術和材料,力求還原主體建筑原有的空間格局和外觀樣式,最大限度地保持其真實性和完整性,預計工期半年左右。
建筑集閩南古厝與西洋建筑風格于一體,自然少不了雕梁畫棟、紅墻朱瓦。為保護木雕、石雕、彩畫等藝術構件在施工過程中不受到破壞,接下來,工作人員將采用氣泡膜、海綿等材料仔細包裹,對一些木構件進行臨時加固,地面也全部鋪上了地墊被保護起來。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