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精品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av无码喷奶水糖心al-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

相關欄目
新聞資訊 >>
合作媒體 >>
展會知識 >>
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概念】冰磧湖&冰蝕湖?!易混地理概念辨析!盤點自然地理中容易混淆的概念!


原標題:【地理概念】冰磧湖&冰蝕湖?!易混地理概念辨析!盤點自然地理中容易混淆的概念!

01

生長期與生長周期

【地理概念】冰磧湖&冰蝕湖?!易混地理概念辨析!盤點自然地理中容易混淆的概念!(圖1)

生長期和生長周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生長期是指植物能夠生長的時期

(候均溫度大于等于10攝氏度)

高緯地區(qū)生長期短,低緯地區(qū)生期長

長江以南的農作物生長期較長一般在8-10個月

淮河以北3-5個月, 東北地區(qū)一般在4個月左右

生長周期即生命活動周期

指的是某一作物從播種到收獲所需的時間

即一熟,如南嶺以南一年可三熟

試題鏈接

讀我國不同地區(qū)某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該農作物最可能是(

A.小麥B.水稻

C.棉花D.大豆

2.圖中甲地區(qū)為(

A.黃土高原B.河西走廊

C.華南地區(qū)D.長江中下游平原

3.據(jù)圖可知該農作物(

A.主產區(qū)為青藏地區(qū)B.地區(qū)適應性強

C.在西南地區(qū)產量最高D.甲地區(qū)生長期短

【答案】(1)A(2)C (3)B

【解析】

1讀我國不同地區(qū)某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示意圖可知該農作物在華北地區(qū)9月份播種,次年6月份收獲,最可能是小麥,A對。華北地區(qū)不是水稻產區(qū),B錯。西藏不種植棉花,C錯。大豆是溫帶作物,西南地區(qū)不種植,D錯。故選A

2圖中甲地區(qū)小麥10月末播種,次年3月份收獲,說明該地熱量充足,冬季小麥仍可生長,為華南地區(qū),C對。黃土高原小麥6月份收獲,A錯。河西走廊小麥7月份收獲,B錯。長江中下游平原小麥收獲在5月份,D錯。故選C

3據(jù)圖可知該農作物地區(qū)適應性強,在我國南方、北方、青藏地區(qū)均有種植,B對。主產區(qū)為北方地區(qū),A錯。在青藏地區(qū)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畝產量最高,總產量高的地區(qū)是華北、東北地區(qū),C錯。華北地區(qū)作物生長期長,D錯。故選B

【點睛】農業(yè)生產的自然區(qū)位因素中的氣候因素主要通過降水、氣溫、光照條件來影響農業(yè)的類型和產量,例如我國東北最北部地區(qū)由于冬季熱量不足種植的糧食作物是春小麥,而華北地區(qū)相對熱量條件較好種植冬小麥

02

北美五大湖是冰磧湖還是冰蝕湖?

冰蝕湖是指在高山或高緯地區(qū)冰川運動過程中

刨蝕、掘蝕地面產生的凹地積水形成的湖泊

一般湖盆為堅硬的基巖

盆壁與盆底的基巖面上往往有

冰川磨光面和冰川刻槽和擦痕

冰磧(qì)湖是指冰川消融時

其挾帶的堆積物剛好擺放成了一個洼地、

或堵塞部分河床

導致積水成湖,這種被稱為冰磧湖

北美五大湖有明顯的冰川刨蝕的痕跡,是冰蝕湖

03

新月型沙丘和拋物線型沙丘為什么風向和坡向不同呢?

新月型沙丘,其平面如新月

是在單一方向或兩種相反方向的風作用下形成

沙丘兩翼順著風向延伸

大部分出現(xiàn)在沙漠的邊緣地帶

新月型沙丘一般迎風坡為凸坡,較平緩

背風坡為凹坡,較陡

拋物線沙丘是橫向沙丘遇植物灌叢阻礙時形成的

其形態(tài)一般與新月型沙丘相反

沙丘的兩個翼角指向風源方向,沙丘的凹側迎風

04

黃土塬、峁、墚是怎么形成的?

黃土塬(被溝谷切割后存留下來的高原面)

黃土峁(近圓形的黃土丘)

黃土墚(溝谷之間的條狀高地)

都是黃土高原上的地貌

它們的形成與黃土之下的原始地形有關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10

一種說法是

假如粉塵降落在平坦的高地上

粉塵會在平坦的頂面上堆積起來,

土層逐漸變厚

最終形成黃土塬

中國國家地理這么說:

如果原始地面不是平坦高地,而是平緩的丘陵

粉塵在頂面堆積到一定程度后

斜坡上的粉塵會自由滾落到邊緣谷地中

無法形成開闊平坦的黃土塬

只能形成黃土墚和峁。

黃土塬,頂面平坦寬闊或微有起伏,

黃土堆積厚度較大,

是黃土高原地區(qū)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區(qū)。

黃土梁,是平行于溝谷的長條狀高地,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梁長一般可達上千米,及公里或幾十公里。

黃土峁,是呈孤立的黃土丘,

渾圓狀形如饅頭,

可是大多數(shù)的黃土峁

是由黃土梁進一步侵蝕切割形成的。

由于黃土結構疏松,

加之黃土高原地處東部季風區(qū),

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

多暴雨,易形成沖溝,

原始地表被破壞,形成黃土塬;

黃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

原有的及新形成的沖溝進一步發(fā)展、深切、變寬,

頂部面積減小,變?yōu)殚L條形的黃土梁;

黃土梁被后來形成的溝壑橫向切割,

逐漸破碎,演變?yōu)辄S土峁。

黃土地貌塬、梁、峁的演變過程,

實際上是黃土地貌的碎片化過程,

即先前的地貌頂部面積逐漸減小的過程。

這一過程導致可耕地面積不斷縮減;

耕種條件越來越差;

土壤逐漸貧瘠化;水土流失加劇。

05

正斷層、逆斷層如何區(qū)分?

請點擊以下鏈接

短視頻 | 斷層、活斷層的基本知識——終于理解河流為什么為90°拐彎了!

斷層是地球表面最基礎的構造現(xiàn)象之一

依據(jù)斷層面兩側的巖石的相對運動特征分為:

正斷層、逆斷層 和走滑斷層

正斷層:上盤向下滑動,兩側相當?shù)膸r層相互分離

逆斷層:上盤向上滑動,可掩覆于下盤之上

1、地方時、區(qū)時、時區(qū)、北京時間、國際標準時間

地方時:因經度不同的時刻。地球上有無數(shù)個地方時。 時區(qū):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tǒng)一標準劃分時區(qū),實行分區(qū)計時的辦法,將全球分成24個時區(qū),其中東西12區(qū)各半個時區(qū)。區(qū)時:國際上規(guī)定每一時區(qū)都采用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準時間,這種時間稱為區(qū)時。 北京時間:我國統(tǒng)一采用的標準時間,等同于東8區(qū)的區(qū)時,或東經120度的地方時。國際標準時間:中時區(qū)的區(qū)時,即格林尼治時間。

2.日照、太陽輻射強度、熱量、氣溫

日照: 指有太陽光照射的時間,取決于白晝時間和云量狀況。

太陽輻射強度:是指1平方厘米的面積上1分鐘內所得到 的太陽輻射能量。其影響因素主要是:太陽高度角和大氣透明度。 熱量:指的是由于溫差的存在而導致的能量轉化過程中所轉移的能量。而該轉化過程稱為熱交換或熱傳遞。熱量的公制為焦耳。 氣溫:指大氣的冷熱狀況,是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定高度 (即1.25~2.00米, 氣溫預報國內為1.5米)上的空氣溫度。與太陽高度、大氣溫室效應有關

3.太陽高度與正午太陽高度

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是表達晝夜狀況的指標,大于0為白晝,小于0時為黑夜,等于0時在晨昏線上。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是太陽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時為12點時的太陽高度。

太陽高度的分布特點是從某一點向四周遞減,如北京時間6月22日12點時,全球太陽高度的分布規(guī)律是:由北緯23度26分,東經120度向四周遞減;而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guī)律是由某一條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如12月22日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guī)律是: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4.今天、昨天與白天和黑夜今天、昨天:是地球表面以日界線(0時刻經線與180經線)為界的日期在空間上的劃分。 白天和黑夜:是以晨昏線為界限的地表的空間劃分。

5 . 冬至日與近日點、夏至日與遠日點: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黃道)為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于橢圓的兩焦點之一。每年1月初,地球離太陽最近,這個位置叫近日點;7月初,地球距離太陽最遠,這個位置叫遠日點。由于黃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軸的宇宙空間指向,在一定時期內可以看做是不變的,因此,一年當中太陽直射點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冬至日;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夏至日。冬至日時,地球并非在近日點,而是逐漸接近近日點;夏至日時,地球并非在遠日點,而是逐漸接近遠日點。

6.熱力原因與動力原因:三圈環(huán)流中氣壓帶的形成原因。極地高氣壓與赤道低氣壓是由于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稱為熱力原因;副熱帶高氣壓帶與副極地低氣壓是由于空氣聚集下沉或輻合抬升而形成的稱為動力原因。

7.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

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的氣候差異,其在降水總量、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和年際變化、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最冷最熱月出現(xiàn)的月份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8.亞熱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均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季風性濕潤氣候沒有季風氣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氣溫可能沒有季風氣候高,降水也沒有季風氣候集中,冬季氣溫稍高,降水也稍多。

9.海陸風、山谷風、季風與季風氣侯

海陸風:是由海陸之間的氣壓日變化而引起的,僅出現(xiàn)在濱海地區(qū),是一日之內風向轉變的現(xiàn)象。

季風:是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導致的海陸之間氣壓中心的季節(jié)變化(或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jié)移動),而引起的一種大范圍盛行風向隨季節(jié)有顯著變化的風系。但有季風的地區(qū)不一定就形成季風氣候,只有在海陸對比顯著、風向變化明顯的熱帶、副熱帶和溫帶大陸東岸的季風區(qū)分布的才是季風氣候。

山谷風:由山頂與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氣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的局部地區(qū)的風。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夜晚由山坡吹向山谷。

10.焚風與干熱風

焚風:沿著背風山坡向下吹的熱干風叫焚風。當氣流越過山脈時,在迎風坡上升冷卻,起初按干絕熱直減率(即1℃/100米)降溫,當空氣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水汽凝結,氣溫就按濕絕熱直減率(即0.5-0.6℃/100米)下降,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過山頂后,空氣沿山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絕熱直減率(即1℃/100米)上升,導致山地背風坡氣溫高于迎風坡,因而形成焚風。

干熱風:是一種高溫干燥并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yè)氣象災害。

11.暴雨與風暴潮

暴雨:24小時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雨稱為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風暴潮:由于風暴或臺風等引起的海水迅速上升的現(xiàn)象。

12. 氣候的要素與氣候形成因子

氣候的要素:指氣溫、降水、氣壓和風,其中主要是氣溫和降水;

氣候的形成因子:指影響氣候的要素,有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下墊面狀況和人類活動等。

13.寒潮與寒流

寒潮:氣象災害的一種。 寒流:洋流的一種,與暖流相對。

14.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

風化和侵蝕都是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但風化作用相對侵蝕作用來說是在靜態(tài)下比較緩慢地進行的,短時間內不易被人們覺察,如溫度的變化引起巖石的崩解,而侵蝕是在較為明顯的動力作用下進行的,易于察覺,如流水的侵蝕作用。

15地質作用、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地質作用: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tài)不斷發(fā)生變化的作用。可以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質構造: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有褶皺和斷層。

構造地貌: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制的地貌。從宏觀上看,所有大地貌單元,如大陸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為地殼變動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響的地貌,如現(xiàn)代火山錐和新斷層崖是罕見的,絕大多數(shù)構造地貌都經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

16.水資源、水利資源與水力資源

廣義的水資源: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則是指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資源:指能被人類控制或基本控制的應用于灌溉、給水、發(fā)電、航運、養(yǎng)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來常以水資源一詞替代、包容水利資源。

水力資源:屬于水利資源的范疇,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蘊藏的動能資源。

17.土壤、土地與土地資源

土壤:是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

土地:比土壤內涵豐富,除土壤外,土地還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巖石和巖石風化物。因此。土地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土地資源:是對人類利用而言的,指人類在目前和預見到的將來能開發(fā)利用的各種類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屬性,又具有土地的社會屬性。

17.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厄爾尼諾: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高的現(xiàn)象。拉尼娜: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低的現(xiàn)象。

18 流水侵蝕作用與水的溶蝕作用

流水侵蝕:是流動的水對坡面、河槽等產生的沖刷作用。溶蝕: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對石灰?guī)r等產生的溶解侵蝕作用。

19草原、草地與草場

草原:指生長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 草本植物占優(yōu)勢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場: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統(tǒng)稱。草地屬于土地資源,而草原、草場屬于生物資源。

20.滑坡與泥石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xiàn)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泥石流:是山區(qū)溝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發(fā)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塊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發(fā),渾濁的流體沿著陡峻的山溝前推后擁,奔騰咆哮而下,地面為之震動、山谷猶如雷鳴。在很短時間內將大量泥砂、石塊沖出溝外,在寬闊的堆積區(qū)橫沖直撞、漫流堆積,常常給人類生命財產造成重大危害。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營力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包括土地表層侵蝕和水土損失,亦稱水土損失。

21.氣流、風、風向

氣流:空氣的運動現(xiàn)象,包括上升、 下沉和水平運動。 風:大氣的水平運動。風向:風的來向。

22.陽坡與迎風坡

陽坡:朝向陽光的坡面。迎風坡:朝向來風的坡面。(多指迎暖濕氣流的坡面)

23.地形,地勢、地貌、地形區(qū)(地形單元)

地形:指地表的起伏狀況,一般分為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

地勢:指地表海拔的高低變化趨勢,可通過等高線的值或河流流向確定。

地貌:指地形和地形成因的總稱,廣義分為內營力 地貌與外營力地貌,具體可分流水地貌(沖積扇地貌、喀斯特地貌、黃土地貌丹霞地貌等)風力地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等),內力地貌:褶皺地貌,斷層地貌,岱崮地貌等。 地形區(qū)(地形單元):指某地的具體名稱

24.灌溉農業(yè)與農業(yè)灌溉

灌溉農業(yè):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因為降水較少,主要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水源發(fā)展的農業(yè)。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qū)的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和河西走廊,主要農作物為春小麥。河套平原和寧夏平原引黃河水,有塞外江南之稱。河西走廊依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農業(yè)灌溉:泛指以水澆田的農業(yè)。主要通過各種農用水利灌溉設施,滿足農作物對水分的需要,調節(jié)土地溫度、濕度和土壤空氣、養(yǎng)分,提高土地生產能力。是一故遍布世界各地,特別是在大江大河兩岸,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亞馬孫河、亞洲的長江、非洲的尼羅河流域,都發(fā)展了灌溉農業(yè)。中國的農業(yè)灌溉,自古以來就很發(fā)達。早在戰(zhàn)國初期,即興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大片農田得到灌溉,至今仍在發(fā)揮效益

25.沙漠化與荒漠化

沙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由于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引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是原來非沙漠地區(qū)出現(xiàn)了類似沙漠環(huán)境的變化過程。

荒漠化:是由于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造成的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 有狹義和廣義之分,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區(qū)連年嚴重干旱,造成空前災難,荒漠化名詞于是開始流傳開來。荒漠化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

理解誤區(qū)

荒漠化?過去我們常理解為沙漠不斷擴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擴散到越來越廣的肥沃土地上去,這是不準確的。目前鑒于我國對南方石漠化研究的重視,為了方便,有時也將濕潤和亞濕潤區(qū)的石漠化歸入荒漠化范疇。綜合自講地又講理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lián)網,如侵權請聯(lián)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