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的衰落和泉州人的敢闖
泉州港的衰落并沒有削弱泉州人的敢闖
1、
泉州是歷史文化古城,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這樣寫道:刺桐(泉州別稱)乃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最晚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泉州就已是海上對外交通貿易港口。唐朝時,由于安史之亂導致陸上絲綢之路交通受阻,泉州迎來后來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重要的發展機遇。
到了宋朝,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設立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的機構,相當于今天的海關),泉州的對外貿易更是上了一個新臺階,其興盛程度不亞于廣州港。
南宋時期,由于中央政府偏安于東南沿海,泉州的對外貿易成為政府賦稅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其貿易量節節上升,一度超越廣州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
泉州的這種盛況延續到了元朝初期,馬可·波羅贊譽泉州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指的就是這個時候。
當時的泉州發達到什么程度呢?南宋理學家朱熹幾個字就形象地把泉州的繁華寫出來了,那就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

2、
就在泉州處于歷史上對外貿易最鼎盛時期,和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進入他們的南北朝分裂時期,諸侯割據互相為戰,一些戰敗而被放逐的武士、浪人、將軍等開始出入海上靠劫掠往來客貨船為生,并且頻頻侵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史稱倭患。
當時富裕的泉州成為屢屢被倭寇侵襲之地,比如1292年和1303年,惠安縣縣衙門就曾兩次遭到倭寇燒掠焚毀。
為了杜絕倭患,元朝政府先后進行了四次海禁,分別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到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大德七年(1303年)到至大元年(1308年);至大四年(1311年)到皇慶三年(1314年);延祐七年(1320年)到至治二年(1322年)。
但這種間歇式的海禁政策并沒有辦法完全杜絕倭寇對我國東南的侵擾。
進入明朝之后,為了徹底杜絕倭患,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政府開始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有片板不得入海的說法,其中規定: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也就是說,如果發現有人私底下和倭寇勾結、交易等,必重罰!明朝政府采取的是治亂世須用重典的手段。
1374年(洪武七年),為了進一步防范倭寇,明朝政府干脆撤罷泉州市舶司,也就是說,泉州作為官方對外通商貿易港口的功能被取消了。這是泉州港由興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在1381年(洪武十四年)頒布的《皇明世法》中,朱元璋重申禁止私出外境及違禁下海之令,并規定對下海通商的具體懲治辦法,這又進一步沉重打擊了長期依靠海外通商貿易的泉州。
發展到后來,連漁民下海捕魚都被禁止,甚至不惜撤掉澎湖巡檢司(帶有軍事色彩的一種治安機構),并把島上的百姓內遷回泉州,導致澎湖列島成為倭寇又一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就近跳板。
一方面海禁,一方面則是加強海防,1372年,中央政府就頒令東南沿海大造兵船以防御倭寇之擾;1375年,朱元璋專門委派靖寧侯葉升巡視福州、興化(莆田)、泉州、漳州等地,檢查防倭兵船制造、整備情況,可見朱元璋對倭寇之患憂慮之深。
至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朝政府先后在泉州沿海設立了福全、崇武、中左(也就是廈門島)、金門、高浦等5處守御千戶所,巡檢司45年,還有16座衛所司城(衛所制是明朝一種軍事制度),建立起一套頗為嚴密的海防體制。
至此,受倭寇影響,泉州港的對外貿易包括本地漁民靠海為生都被取消,泉州港徹底衰落,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恢復往日的輝煌。

3、
在泉州港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時期,當時的官府以開放的姿態積極鼓勵本地商民廣開商路,大力拓展海外貿易,對成效顯著者還給予獎勵,甚至授予官職。
今天重獎招商引資以及給予創造效益顯著的企業家榮譽性頭銜的政策,其實幾百年前泉州已經在實行。
泉州有那么多海外華僑,出了一大批富商巨賈,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現在人們常以敢闖形容泉州人的打拼,他們這種精神的養成也是源自于這個時期。
可以這么說,倭寇導致了泉州港的衰落,而海絲造就了泉州人的敢闖。
后來海禁的實施和海防的加強也沒有削弱泉州人敢闖的精神,恰恰相反,海禁和海防反而激發并強化他們敢闖的勁頭,并代代相傳。這是泉州人最可貴的地方之一。
事實上,海禁和海防把當時泉州人的生活變窮了,他們的生活水平下降得很厲害。怎么辦?曾經有過的好生活以及敢闖精神的激勵,他們依然把眼光望向大海,他們還是把討海下洋當成一條改善生活和改變命運的路,紛紛遠赴海外尋找發家致富的機會。
據統計,我國現有海外華僑5000多萬,其中廣東占了一半,福建占了四分之一也就是1250多萬,這其中祖籍泉州的就有760多萬,是整個福建省華僑數量的60%多。
這些泉州籍華僑對泉州、廈門乃至整個國家發展進步所做的貢獻有目共睹。
鴉片戰爭之后,廈門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不久鼓浪嶼又被辟為公共租界。以黃奕住、李清泉、黃秀烺、許經權等為代表的泉州籍華僑富商把鼓浪嶼當成回國的落腳點(公共租界相對安全),他們一方面以捐資助學的方式回報家鄉泉州,一方面也對鼓浪嶼和廈門的現代化市政建設出了很大力氣,并積極投身到國家的救亡圖存中。
改革開放開始,泉州人憋了幾十年的敢闖精神似乎一下子得到了釋放,再加上海外華僑的回鄉投資,泉州民營經濟迅速活躍起來,泉州很快成為福建第一經濟強市,這個地位至今沒有被動搖過。他們用敢闖的精神向人們詮釋了什么叫做愛拼才會贏。
出品/在廈門看廈門
撰稿/廈小漂
統籌/伍十圓
資料收集/廈小編、伍十圓
編輯排版/廈小編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