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陽:治沙精神歷久彌新綠水青山永葆生機
陽光訊(高忠平 記者 張磊)世界治沙看中國,中國治沙看榆林,榆林治沙看補浪河。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刮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榆陽區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當時,全區林木覆蓋率只有1.8%,補浪河鄉80%以上的土地都是荒漠,在近百公里的風沙線上,除了星星點點的駱駝刺,幾乎見不到綠色。屋里白天要點燈,屋外抬腳不見蹤,沙窩窩里滾爬著無數窮苦無助的農民,形成了沙進人退痛苦無助的尷尬局面。治沙之難,難于上青天,千百年來,多少英雄豪杰望沙興嘆,空懷斗志卻束手無策。
誓把荒漠變綠洲,敢叫日月換新天
1974年,為積極響應黨中央、毛主席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改變惡劣的生態環境,54名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姑娘,組建起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前身——補浪河公社 長城姑娘治沙連。在首任連長童軍的帶領下,她們打起背包,扛著紅旗,邁著堅實的腳步,向風沙侵蝕最嚴重的毛烏素沙漠南緣黑風口——補浪河進軍。灑盡渾身千滴汗,走進沙漠戰惡狼,開啟了治沙造林的艱難征程。
姑娘們住的是自己搭的柳笆庵子,吃的是青稞面窩頭、冷水拌炒面。人拉肩扛、迎難而上,修渠、打井、植樹造林,當時沒有樹苗,大家就去15公里外的王家峁背。盛夏,沙窩窩里氣溫高達40多攝氏度,姑娘們踩著滾燙的沙子擔水、澆苗;寒冬,姑娘們頂著刺骨寒風,為樹苗搭設障蔽,手腳被凍開了一道道裂縫,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一心想著多栽樹、多造林,誓把荒漠變綠洲。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治沙的接力棒就這樣在一代代隊員中傳遞。一把鐵鍬,一支鋼槍,軍旗是我們心中的太陽。這首鏗鏘有力的連歌,一唱就是四十年。
矗立綠色豐碑,點亮精神燈塔
改革開放后,為了順應時代的變革和發展需求,在軍地各級領導的支持與關懷下,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積極探索實踐新的經營管理模式,在專家的指導下,先后建成了千畝育苗生產基地,千畝畜草、千畝經濟林、千畝花棒等沙生植物。
連隊自成立以來先后經歷了14任連長,380多名女民兵。隊伍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誓把黃沙變綠洲,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治沙精神薪火相傳。一代代治沙連隊員憑著愚公移山式的執著,用青春和汗水筑起綠色屏障。連隊累計推平沙丘800多座,營造防風固沙林帶35條,修建引水渠35公里,讓14425畝荒沙地披上了綠裝。連隊先后被團中央、林業部、全國婦聯評為新長征突擊隊三八紅旗單位和綠化祖國突擊隊,被蘭州軍區評為學雷鋒先進集體;被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授予治沙英雄女民兵連等榮譽稱號。
昔日茫茫荒沙變為今日片片綠洲,是治沙連姑娘們一手一土累積、一草一木相續的生命果,更是380多名女戰士用汗水、淚水和智慧澆筑的精神豐碑。經過70余載賡續奮斗,一代代榆陽人北治沙、南治土、齊治水,把一片片大漠荒山變成了綠水青山,從根本上扭轉了生態脆弱的局面。全區林木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8%提升至45.8%的國家森林城市,林木保存面積從19萬畝增加到482.2萬畝,境內57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曾經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變成了林茂糧豐、渠系配套的綠色田野,創造了從沙進綠退到綠進沙退的生態建設奇跡,為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作出了重要貢獻。
挖掘紅色資源,厚植生態底色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不僅是全國治沙造林的典型,也是延安精神見諸實踐的重要成果、榆林治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榆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2016年7月29日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展覽館建成開館,榆陽人民決心扛起這面旗幟,全面做好民兵編組工作,大力開展國防教育。軍地共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國防建融合發展,被原蘭州軍區確定為紅色基因教育示范點。讓這支隊伍成為紅色文化的宣傳隊,播撒紅色基因的宣傳員,將治沙精神融入到廣大干部群眾的精神血脈當中,匯聚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榆陽區統籌推進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和三環三帶七園七廊道全域生態建設。全區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投身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通過認建、認養、捐資等多種形式參加植樹造林,家庭林親子林紀念林碳匯林等層出不窮,全民植綠、愛綠、護綠在榆陽蔚然成風。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治沙精神卻歷久彌新,愈加寶貴,曾經的沙害變為現在的沙利。如今的補浪河田成方、樹成行,渠成網、路相通,藍天白云與阡陌縱橫的農田交相輝映,詩意盎然的田園畫卷美不勝收。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現已建成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軍事拓展訓練基地和生態觀光旅游基地三大基地和紅色教育區、打靶訓練區、拓展訓練區、生態園林景觀區、設施農業觀光區、生態特色養殖區、觀光旅游區、擁軍愛民示范區八大功能區。每年接待參觀拓展研學、觀光休閑團隊3000多個,總接待量達突破20萬余人次。2018年5月,以連隊的感人事跡為原型的紅色電影《大漠巾幗情》在京上映。
茫?;纳?,講述艱苦創業的巾幗傳奇;片片綠色,書寫民族復興的壯麗事業。榆陽區將深入挖掘治沙精神內涵,豐富新的實踐特色,煥發新的時代光芒,把治沙連這面旗幟牢牢插在塞北大漠深處,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基地、紅色觀光旅游基地、特色農林水牧業基地、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綜合性愛國擁軍教育基地。大力弘揚戰天斗地,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深入踐行不畏艱苦、矢志不渝的奉獻精神,鍥而不舍強作風,低調務實葆初心,埋頭苦干擔使命,敬畏自然、尊重科學,用實際行動奏響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最強音,奮力譜寫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