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管這十年丨堅持“精心呵護一座城,誠心服務一城人”,廣州城管探索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徑
原標題:廣州城管這十年丨堅持精心呵護一座城,誠心服務一城人,廣州城管探索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徑
南方網訊(記者/陳偉峰 通訊員/成廣聚)黃泥地長出兒童樂園,荒廢地變身口袋公園;斑駁舊墻穿上文化外衣,破舊垃圾房裝上智慧大腦;公共廁所扮靚城市風景,燃氣管道悄然進村入戶……細心的廣州市民發現,曾經的急難愁盼問題正慢慢消失,周圍的生活環境正發生一幕幕新變化。
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排名全國第一,垃圾分類廣州經驗在全國推廣;全國首創街鎮全域服務治理,獲得用氣評價指標獲評全國標桿城市;獲得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獲得廣州首批十大最具獲得感改革案例。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廣州城管堅持精心呵護一座城,誠心服務一城人,盯住重點、破解難點、打造亮點,一批長期困擾城市管理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得到破解;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有力支撐,助力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人性化服務顯溫度民生問題出真招實舉
我們等了9年,終于可以用上管道天然氣了。2022年8月11日,荔灣區送氣下鄉首個工程——海龍街道洪石坊路至增南路老舊住宅和城中村管道天然氣入戶工程正式開工,居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群眾生活無小事,燃氣安全和發展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生活、千村萬企的生產甚至整個城市的生態。
廣州不斷優化獲得用氣營商環境,精簡用氣報裝流程,燃氣接入外線工程行政審批時間壓減到5個工作日。獲得用氣評價指標,2019年以來連續三年蟬聯全省最優排名第一,獲評《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標桿城市。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是廣州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如廁是民生關鍵小事,也是每個人的急事。走在廣州街頭,公共廁所標識隨處可見,這些廁所并不突兀。鄉村風、嶺南風、裝配式……廁所外觀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扮靚城市風景線。
位于珠江江心的生物島,不但是廣州生物醫藥的高地,也是不少運動愛好者的跑步勝地。走進健康檢測智能公廁,可見無人售賣機、共享充電寶、飲水機和茶座一應俱全。這座智能公廁還配備了淋浴間,市民只需要掃碼就可以在運動后免費淋浴10分鐘。
2018年以來,廣州市城管部門出臺了凈化、美化、文化、人性化、智能化、生態化、資源化的七化公廁建設理念。通過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劃,廣州公廁數已經超萬,中心城區步行20分鐘均能找到廁所。
民生問題出真招實舉,人性化服務彰顯溫度。廁所革命和燃氣發展只是廣州市城管部門為民服務有溫度的縮影。
2016年8月,國家住建部首次倡導了城市管理721工作法,即70%的問題用服務手段解決、20%的問題用管理手段解決、10%的問題用執法手段解決。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廣州服務業發展享譽全國。廣州城市管理部門融入服務理念,積極踐行721工作法,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變末端執法為源頭治理。
城市規模越大、人口越多,城市管理的難度也就越大。廣州作為超大城市,市民的訴求紛繁復雜,城市管理頭緒尤其多。
沒有先例可循,就去創造先例;沒有經驗可借鑒,就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廣州城管堅持誠心服務一城人,穩步推進城市管理執法職能事權下放,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流程環節,讓市民體驗更便捷、更舒心。加強執法服務成效,特別是在夜間超時施工、燃氣管道違規施工、共享單車淤堵點亂停放等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執法事項,要更加注重精細化和長效整治。
精細化管理有力度改革創新主動探路
位于增城區增江街鳳塔社區的金時花園小區的定時垃圾分類投放點,四色垃圾桶一字整齊排開。垃圾桶干干凈凈,地面不見半片雜物。投放點配有監控視頻,還有專人專職站桶指導投放和巡回保潔。
這里曾經是亂堆放的垃圾堆,如今是增城區打造的一個特色星級投放點。遍布在11區的2500個生活垃圾分類星級投放點,是廣州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最佳注腳。
垃圾分類已融入廣州市民的文明好習慣,成為超大城市的新時尚。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季度考核中,廣州在全國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始終走在前列。
十余年前,面臨垃圾圍城困局,廣州果斷探路。2013年,中心城區越秀首先探索出家里分好類、定時拎下樓、定點精準投的分類方式,隨后在全市推廣。
從全國率先推廣定時定點模式,再到開出全國首張垃圾分類個人罰單,廣州垃圾分類探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作為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廣州不斷將垃圾分類工作推向縱深,管理更加精細化投放更加精準。2020年12月,全國垃圾分類現場會在廣州召開,廣州經驗被推廣到全國各地。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很多城市問題和危機,都是由于不注重小事最終積成大患的。廣州城管部門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精細化思維貫穿管理全過程,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以前我們這里一到大下雨天就‘水漫金山’,只能挽起褲管趟水出行,很不方便也不安全。家住花都區天貴社區65號小區的張先生清楚記得,社區老年人滑倒摔傷的事情時有發生。
社區是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也是城市市容市貌的縮影。借助社區容貌品質全域提升行動,天貴社區實施地下管網改造,不僅徹底解決水浸街,還見縫插針在空閑處修建石桌椅等休閑設施,群眾休閑有了好去處。
十年磨一劍,初心終不改。社區容貌品質全域提升行動由持續10年的容貌示范社區創建升級而來,形成了超大城市社區人居環境治理的廣州范本。2022年9月17日,用‘繡花功夫’全域提升社區容貌品質行動獲廣州首批十大最具獲得感改革案例。
路面有無淤泥污染、果皮箱表面有沒有污漬殘留……每天凌晨四點,廣州尚在沉睡之時。天河區城市管理第三保潔所的質檢員米云峰,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他的妻子在另一條路上精心打扮著廣州的街頭巷尾。
超大城市管理是世界級課題,精細化管理這種工筆畫更是難度巨大。廣州通過建立健全城鄉環衛保潔長效工作機制和作業標準,環衛保潔日益精細。主次干道機械化清掃率達100%,全市環衛保潔面積達3.21億平方米,實現保潔范圍全覆蓋。
2021年,廣州制定出臺《廣州市環衛精細化作業和管理指引》,打造10路10場22個高標準示范區域和34個環衛保潔精細化重點道路,成功打造廣州塔、琶洲等區域席地而坐保潔高標準示范區域。
2021年,國家統計局廣州調查隊對居民入戶調查顯示,97%以上居民認為廣州城市環境明顯改善。
智慧化治理有高度數據支撐全域治理
跟進作業路線、查詢作業狀態、實時調度工作車輛……2022年9月21日,在位于黃埔區生物島的無人環衛指揮部智慧環衛云控中心,迎來了20多名大學生體驗官。
不同于日常街頭所見的環衛車,無人駕駛環衛車外觀頗具科技感;又像普通環衛車一樣,在道路中穩步運行,有序開展洗掃、對沖以及后噴霧等保潔環節,遇到障礙物正常躲避。
印象中環衛車都比較老舊,今天真切感覺到時代的進步,環衛車智能化對智慧城市建設有非常大的幫助。通過體驗,廣東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學生方基鳳更加深刻地理解智慧城市的內涵。
在20多天的運營過程中,無人駕駛環衛車在黃埔已經安全行駛超過4600公里。無人駕駛智慧環衛項目正不斷完善車—站—云新型智慧環衛架構,極大降低基層一線環衛作業的安全隱患風險。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廣州市各級城管部門經常組織研究城市管理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主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治理難題。
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
位于廣州荔灣的沙面島,每天早上居民都會準時聽到立正、稍息響亮的口號。隨后,穿著統一制服的工作人員開啟新一天的工作,他們騎著統一的電動車奔赴各自的點位。穿著統一制服的工作人員均是保利物業的員工。
廣州社會形態復雜,城市社區、城中村、鄉村等各種社會形態并存,對城市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如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敢為人先的廣州再探路。像沙面街一樣,廣州已有18個試點鎮街實施全區域、全周期、全要素的服務治理模式。政府將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以外的服務性、事務性工作委托給第三方服務企業實施,讓企業承擔城市管理大管家的角色,不斷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順應數字化浪潮的到來,強化基礎支撐平臺和大數據中心建設,廣州的城市管理新技術不斷得到應用和創新。積極建設1+11+N市、區、街三級城市綜合管理服務指揮體系,初步建成城市管理數據中心,構建起跨部門、跨系統、跨層級、跨業務的數據共享與交換機制。
目前,廣州城管已經匯接26萬路視頻資源,基本覆蓋城市管理各監管領域,打造黨建、燃氣、余泥、公廁、執法、監管等數字化業務管理系統,有效推動城市管理更聰明、更智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