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鐵工廠”竟是“濰柴”前身:手搖大甩輪轉起生產線
原標題:溫泉鐵工廠竟是濰柴前身:手搖大甩輪轉起生產線
溫泉鐵工廠竟是濰柴前身:手搖大甩輪轉起生產線
仲夏之際,走進威海市環翠區溫泉鎮張家山村,杜鵑花、蘑菇大棚并列在村頭一側;漸深處,大片農田分列在山側種植區內,溪水汩汩,350畝花椒拔節生長,繪就綠意盎然的田園畫卷。
70多年前,這里曾經有一座鐵工廠。1946年,一個特殊的行業、一群特殊的人來到張家山,他們歷經戰火紛飛的洗禮、困難坎坷的磨煉和復雜環境的考驗,在這里埋頭苦干、默默奉獻。沒有精密的銑床,就用粗陋的鉆床代替;沒有動力設備,就用手搖大甩輪頂上,沒有技術和經驗,用簡陋的工具在鐵疙瘩上一點點地摳出發動機……他們就是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第一代建設者——環海鐵工廠的兵工戰士。
《濰坊柴油機廠志》有著這樣一句醒目的話:濰柴1946年初創建于山東省威海市。該志系統地記載了環海鐵工廠在戰爭年代幾經輾轉,最終發展壯大成為濰柴集團的奮斗歷程。
從那個曾在敵人圍追堵截下四處遷移的小工廠,到領航中國柴油機研發制造的龍頭級企業,從幾十根木樁撐起的一間大瓦房的軍工廠,到如今成為鑄造國之重器的國之重企,這一條紅色生產線喚醒膠東兵工廠的崢嶸記憶,唯一沒有改變的就是人們身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
砥礪前行的兵工廠
在張家山村,有一個環海鐵工廠展館,展館墻上書寫的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滿滿都是時代的印記。
走進環海鐵工廠展館,里面展示著鉆孔機、儀表車床、錐絲機等生產工具,不少設備已被漫長歲月腐蝕的銹跡斑斑,這里曾經是一座兵工廠,講述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一段威海往事。
1946年1月,威海衛市武裝部以裕成鐵工廠為基礎,成立了建國鐵工合作社,當時有工人8名,設備6臺,主要從事軍工修理。同年3月16日,為擴大生產,支援解放戰爭,威海衛市武裝部決定將建國鐵工合作社更名為環海鐵工廠。
1946年9月,國民黨軍隊向膠東解放區發動進攻,上級黨組織決定將環海鐵工廠轉移,并提出不把一顆鐵釘留給敵人的口號,工人們用馬車搬運機器和行李,人員全部隨車步行,人拉肩扛,日夜搶運,僅用了不到3天的時間,就把設備和物資安全地轉移到離城區20公里的張家山。
張家山村黨支部書記張華剛聽老人說過,在那個革命年代里,對于兵工廠的到來,村里的人給予了最大的支持,沒有廠房,就改造學校,張家山村的孩子們就全部轉移到村里的家廟上課。家廟當學堂,教室改廠房,在村民們的無私奉獻和幫助下,工廠很快得以重建并恢復生產。
當時的工廠主要生產和維修七九式步槍,面對白手起家的局面,兵工人沒有被困難擊垮,他們在粗陋的鉆床上打磨器械,用費時費力的手搖大甩輪當做動力,靠拆卸國外先進的機器摸索著生產,就這樣在艱苦環境下為前線部隊解決槍支彈藥問題。
1947年,威海保衛戰爆發,環海鐵工廠再次轉移,轉移到了橋頭鎮觀里東村,后又并入設在文登的兵工六廠。
環海鐵工廠除了軍工生產外,還在民用領域進行了探索,盡管生產環境惡劣,沒有經驗和技術,但是工人們有的是信心和力量,他們用雙手測繪了一臺德國11馬力低速柴油機,用簡陋的工具在鐵疙瘩上一點點地摳,硬是為廠里摳出了第一臺發動機。
直至1948年,軍工局從原環海鐵工廠的人員設備中,調出12名工人,前往濰縣坊子籌建大華機器廠,生產出山東解放后的第一批柴油機,后來大華機器廠正式掛牌為濰坊柴油機廠,最終成為濰柴動力的前身。
張家山的兵工情緣
從1946年9月至1947年2月,環海鐵工廠在張家山村駐扎有半年多的時間。如今在村子里,仍可以見到機械加工車間、槍膛掏制處、民兵宿舍區等舊址。
為什么張家山能夠成為兵工廠戰時轉移的首選之地?
這里曾經是威海衛的政治、軍事中心,抗日戰爭爆發后,村里較早設立了黨的地下聯絡點,成為共產黨開展地下活動的交通站,1944年9月,威海衛行政辦事處轉移至張家山,辦公人員三百余名,使張家山成為威海衛的政治、軍事中心,1945年8月威海衛光復后,威海衛行政辦事處并入威海衛人民政府遷回市區。
淳樸正直的張家山村人,接受民主思想,開展多種形式的對敵斗爭,推行減租減息政策、開展民主文化運動等,在革命戰爭年代,張家山犧牲的烈士達19名,是周邊烈士最多的村之一。
村民張起政的房子緊挨著民兵宿舍區,1932年出生的他對于那段歷史仍有記憶,因為工廠設在了村里,成群的青年小伙排著隊工作,排著隊休息,都很有紀律,那時候村里一直有民兵持槍站崗。張起政說。
那個年代,在莊稼人的眼中,兵工廠代表了最先進的技術,那時候一桿槍能頂700斤苞米,值錢著呢。張起政說。
兵工廠的到來,也改變了張家山人的生活。沒有生產任務時,工人們成立了一支宣傳隊,有時也會向村里借女同志參與演出,廠里曾排了一個名為《壯志凌云》的小劇,劇中的女主角便是村里剛從師范學校畢業的女青年,劇目的成功演出還一度成為了山溝里的佳話。
兵工廠還曾經在村里放電影,邀請全村老少去看,為此廠里搞來了一臺18馬力的發電機,還是手搖的那種,但是結果剛演不多久發電機就罷工了,最后電影也沒有看的成。張起政回憶起兵工廠在村子里的故事,仿佛歷歷在目。
如何讓紅色記憶永不褪色?2021年,溫泉鎮實施了環海鐵工廠復原項目,于原威海環海鐵工廠舊址附近修建展館,廣泛搜集檔案資料,豐富布展內容,同時征集廢舊步槍、子彈殼、手推車、機械設備等相關歷史物件。
現如今,這里已經成為濰柴集團黨性教育基地,新一代濰柴人專程來到這里尋訪故地,這一條紅色生產線牽起了兩地情,代代相傳的奮斗精神,也為張家山鄉村振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紅色動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