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與生物技術學院馬驪團隊在Science子刊發文揭示Viperin抗結核感染免疫新機制
2022年10月4日,檢驗與生物技術學院分子免疫學研究所馬驪團隊在Science signaling上在線發表了題為Viperin impairs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hrough the IRAK1-TRAF6-TAK1 axis to promote Mtb infection的研究論文。Science Signaling是Science旗下綜合性子刊、中科院1區Top期刊(IF 9.517)。馬驪教授為通訊作者,周新瑩副教授、張澤霖碩士為并列第一作者。本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作為重要的干擾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 ISGs)之一,Viperin同時具有抗病毒和促病毒感染的效應,并在巨噬細胞(Macrophage, Mφ)和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 DC)的天然免疫防御及機體穩態維持中起重要作用,但其是否參與調控Mφ抗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感染免疫反應,此前未見報道。馬驪教授團隊研究發現,Viperin在Mtb感染的小鼠與原代Mφ中表達上調,通過與IRAK1和TAK1結合,阻斷IRAK1-TRAF6-TAK1復合物的形成,抑制下游TAK1-IKKα/β信號通路活化,負調節NO和IL-6、IL-1β、TNF-α等促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從而抑制先天免疫反應并促進Mtb感染。Viperin在調節宿主對結核病的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望成為抗結核宿主導向療法(Host?directed therapy, HDT)的潛在目標。
近年來,馬驪教授團隊針對ISGs對宿主抗結核感染免疫調控的效應和機制開展了系列研究,發現IRF1可以通過抑制mTOR信號通路及其下游p70 S6,清除Mφ中Mtb感染(J Infect. 2019,79(3):262-76. IF 38.637),而MxA則可以通過抑制TAK1-IKKα/β-NF-κB信號通路介導的細胞因子產生,促進Mφ中Mtb感染(J Infect. 2020,81(2):231-41. IF 38.637)。研究揭示,不同的ISGs對結核感染免疫的調節效應和機制截然不同。未來,馬驪教授團隊將繼續致力于解析宿主-結核菌相互作用的免疫調控機制,為開發結核病免疫治療新藥物、新療法提供科技助力。
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signal.abe1621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