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精品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av无码喷奶水糖心al-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

相關欄目
新聞資訊 >>
合作媒體 >>
展會知識 >>
當前位置:首頁 >

諸葛亮隆中戰略


諸葛亮隆中戰略(圖1)

一、《隆中對》的產生背景

自從曹操北征烏桓以來,劉備復興漢室的可能仍然存在,他仍在積蓄力量,伺機進攻曹操,奪取全國政權;但是整個形勢對劉備越加不利。曹操挾天子之命,號令諸侯,越戰越強,即將結束群雄混戰,使北方獲得基本統一。 漢道則繼續陵遲,獻帝繼續留在許都蒙塵。劉備奮斗多年,退出北方,剩下兵力數千,連地盤也沒有,是越戰實力越弱了。劉備在寄寓荊州的8年中,積極進行反曹準備。同劉表和睦相處,廣泛結交荊州在野的豪強人士,爭取荊州人心,但是引起劉表的疑心,得不到重用。建安七年,在劉表同意下,劉備對曹操發動了試探性的進攻,進至葉縣。曹操派夏侯惇率于禁、李典等反擊。劉備退到博望,燒掉屯營撤退,誘夏侯惇率眾軍深入,在狹窄、草木較深的南下道路上預設伏擊,一戰取得勝利。劉備僅能打此種小仗,雖獲小勝,不能影響大局。建安十二年,劉備勸說劉表利用曹操北征烏桓、后方暴露的時機,偷襲許都,迎接天子。劉表不能采納。在蹉跎的歲月中,劉備深感日月如流老之將至,功業未建,見到髀肉復生,不禁悲從中來。

劉備對事業無成進行了反思,找到自己智術短淺的重大弱點。由于智短,不能正確地認識戰爭形勢、特點、規律;由于術淺,所提方針往往不符合實際。過去失敗,當前束手無策,都是由于在戰略上缺少良計。這既有劉備本人的原因,也由于班子謀士太弱。麋竺等人出謀劃策,不能適應斗爭需要。當務之急,是成功地引進謀士,這是關系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

正當劉備急于尋找謀士、探索適合自己的戰略時,有人向劉備推薦人才。在襄陽一帶,隱居著以龐德公為首的一批在野士人。他們認為劉表保不住荊州,拒絕作劉表的官。經過長期觀察,選中劉備,準備向他推薦青年精英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家世二千石,少年時父母雙亡,跟隨叔父諸葛玄南下荊州。叔父死后,隱居在襄陽城西的隆中,躬耕隴畝。自己常比作管仲、樂毅。友人讀書務求精熟,他獨觀其大略。他同劉表是世交、親戚,同當權的蒯、蔡兩家也是親戚;在未找到適宜托身的軍事集團時,寧愿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荊州在野派積極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當劉備向襄陽士人領袖司馬徽詢問當世事務時,司馬徽說,儒生俗士,哪里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這里的俊杰,自有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諸葛亮的好友、士人徐庶投奔劉備,很受器重,也舉薦諸葛亮。劉備請徐庶陪諸葛亮一起前來。徐庶說,這個人只可去拜訪他,不能讓他受委屈自己前來。將軍應該枉駕光顧。在荊州人士一再的推薦下,劉備了解到,諸葛亮深通時務,富有韜略,同劉表長子劉琦關系密切,正是他要尋找的人。建安十二年(207 年),劉備紆尊降貴,三顧茅廬才見到諸葛亮。兩人雖是初交,事前彼此有深入了解,有合作愿望,交淺言深。劉備屏退從人,在密談中傾吐企圖改變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的愿望,欲信大義于天下的志向,請教他計將安出?劉備是海內敬畏的人物,不以諸葛亮身份低微和年僅27歲,三顧茅廬,胸有疑難,坦誠而虛心地求教。這一行動,感動了諸葛亮,覺得投靠劉備,可以充分施展才能,同意邀請,加入其集團。

二、《隆中對》的主要內容

諸葛亮在回答劉備的詢問時,總結群雄混戰以來的歷史經驗,科學地預測了未來形勢的發展,闡明了劉備統一戰爭的階段和方針,提供了一個轉弱為強的戰略。后世把這個回答稱為《隆中對》,或者《草廬對》。

諸葛亮回顧了群雄混戰到北方基本統一的歷史,考察了戰爭的基本經驗,強調人謀在指導統一戰爭進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認為群雄混戰的一個基本特點,是當初比較弱小的割據勢力,依靠自身努力,變得強大起來,那些強大的割據勢力最后卻失敗了。這個進程中最典型的事件,是袁、曹之爭。曹操等人轉弱為強的經驗非常寶貴,值得從戰爭指導上給以總結。他回顧說,自從董卓以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的,數不勝數,曹操比起袁紹來,名望低微,實力弱小,然而終于能夠擊破袁紹,以弱為強,這不僅是天時,也是人謀。

諸葛亮認為劉備應該借鑒曹操經驗,改進戰爭指導。他從實際出發,考察劉備的戰略環境,提出對敵友的方針。隆中談話時,在中國境內,除了劉備以外還存在六股勢力:北方的曹操、韓遂、馬超、公孫淵,南方的孫權、劉璋、張魯。諸葛亮預料,曹操和孫權,將生存下來,其他都將消滅。劉備也有條件生存下來,同曹、孫三分天下,前提是改進戰爭指導。目前,在實力如此弱小的情況下,不應該伺機進攻曹操,及圖謀孫權。固然,從奪取天下出發,需要消滅曹操,但這不是現階段的任務。現階段的任務,是使自己轉弱為強,對曹操實行戰略防御,對江東實行聯合,把攻曹圖吳改變為防曹聯吳。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確實不能同他爭強斗勝。孫權據有江東,已經歷了三代,那里地勢險要,人民歸附,賢能之士肯為其效力,這可以作為外援而不可去圖謀。

根據對當前六股勢力和劉備有利條件的分析,諸葛亮制定了奪取全國政權的戰略。認為根據任務和敵我力量對比,劉備興復漢室的斗爭,可以而且必須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奪取曹、孫占領區之外的中間地帶,依次占領荊州和益州,以壯大自己。他從分析荊、益地區的軍事地理,政治、經濟狀況入手,指出奪取荊、益對于劉備轉弱為強的重要意義。他說,荊州北據漢水、沔水,利益一直到達南海,東連吳郡、會稽郡,西通巴、蜀,這是用武之地。益州險要閉塞,肥沃的土地縱橫千里,乃是天府之國。又從荊、益割據者軟弱和劉備主觀條件優越兩方面,分析跨有荊、益的可行性。他說,荊州的主人不能守住荊州,這大概是老天資助將軍的,將軍是否有這個意思呢?漢高祖靠益州成就了帝業。益州牧劉璋昏庸軟弱,有張魯威脅其北面。益州人民殷實,地方富庶;劉璋不知道去關懷愛惜,有智慧和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明君。將軍是皇室后代,信義聞名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因此,結論是劉備可以奪到荊、益。在跨有荊、益以后,要從國防、民族、外交和政治諸方面,鞏固荊、益。鞏固的方針,他說,是保其巖阻(險要),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治理政務。根據這一計劃,完成第一階段任務以后,劉備將轉弱為強,具備同曹操抗衡的實力。

諸葛亮認為,在第二階段中,對曹操可由戰略防御轉變為戰略進攻。他同意劉備看法,劉、曹戰爭,是反對曹操纂漢的興復漢室、統一全國的戰爭,是得到反對分裂、贊成漢朝重新統一人們的支持和擁護的。他預料,在曹操遭到擁漢勢力的反對下,形勢可能出現重大的變化。他說,天下有變,則命令一員上將率荊州之軍向宛縣、洛陽,將軍親率益州軍攻入秦川,百姓能不用籃子提著食物,用壺裝著酒來迎接將軍嗎?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隆中對》的要點是:

1、分析當前形勢,制定奪取荊、益的方針,實現同曹、孫鼎足而立,三分天下。

2、提出包括外結好孫權在內的鞏固荊、益根據地的方針。

3、 提出未來在天下有變時,對北方由戰略防御轉變為戰略進攻。

以上諸點中,奪取荊、益和對外結好孫權,是核心的內容,是整個戰略的基礎。

三、《隆中對》評價

《隆中對》是諸葛亮軍事思想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觀察和解決戰爭問題的典范。它從戰略上提出了劉備轉弱為強的方針,對劉備集團認識其發展道路、崛起于西南,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對于全國局勢形成三分,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隆中談話以后,劉備茅塞頓開,同諸葛亮建立起親密的關系。當老資格的關、張對此十分不快時,劉備解釋說,我得到諸葛亮,如同魚得到水。此后,劉備集團大體按照《隆中對》的意圖展開了斗爭。在奪取荊州時,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策略上曾經有過不同,但總的意圖都是符合隆中戰略的。在奪取益州時,策劃者主要是法正、龐統,總的意圖也是符合隆中戰略的。在《隆中對》的指引下,劉備僅用7年時間,就從寄人籬下,一躍而跨有荊、益,由很弱轉變為較強,同曹、孫三分天下,比起早年中原逐鹿,一事無成,不可同日而語。《隆中對》在未知條件較多,局勢還不太明朗的條件下,對形勢的預測、對戰略方向和步驟的規劃,如此具體和明確,事后得到如此顯著的應驗,達到了前無古人的水平,成為中國戰略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隆中對》能夠發揮如此成功的指導作用,關鍵在于:

1、正確地認識了群雄混戰的形勢、特點和規律。《隆中對》敘述了群雄混戰的形勢——自從董卓以來, 豪杰并起,跨州連郡的,數不勝數;指明了戰爭特點——群雄中有強有弱, 最后是曹操那樣名望低微,實力弱小的,擊破強大的袁紹;揭示了戰爭規律——弱者轉弱為強,不僅需要天時這一客觀條件,也需要人謀這一戰爭指導的主觀條件。

2、劃分了劉備統一戰爭的階段,特別是正確地規定了第一階段的任務,不是直接消滅曹操,而是轉弱為強,并為

此選擇了以奪取荊、益作為主要的戰略方向。由于提出階段性任務的概念,把劉備實力手段有限和統一全國目標過大之間的矛盾化解開了。

3、正確地規定了敵我,提出聯吳抗曹的路線,以保障跨有荊、益和抗曹的成功。

4、正確地提出后方建設的重要性,規定了鞏固和建設荊、益的內容。

諸葛亮能夠作出《隆中對》,主要是有很強的戰略意識。諸葛亮觀察形勢、確定戰略方針時,都能自覺地從全國總的局勢和劉備發展各階段的全過程出發,進行長遠考慮,統籌規劃,作到了高瞻遠矚。其次,對現狀和歷史有深入的了解。他有廣泛的社會關系,同荊州劉表等當權派和在野的大族和名士,都有過從。有兄長諸葛瑾,在江東受到孫權的重用。借助這些渠道,他的消息靈通,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對群雄混戰以來的成敗進行了認真的考察,時務十分精通。他除了熟悉現狀以外,還借鑒歷史經驗。漢高祖劉邦自漢中出秦川,奪取到全國政權,西漢末公孫述割據益州,進窺荊州,并企圖北上秦川的歷史,可能都給了他啟發。再次,同諸葛亮努力學習王佐之略分不開。他本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精神,進行了艱苦的學習。目的是把自己鍛煉培養成為管仲、樂毅那樣的大才。他的學習方法,不用漢儒煩瑣的考證和解經,而主要從中掌握治國治軍的要點,集中精力接受大問題的知識和思想,即獨觀其大略。這種學習方法,使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在躬耕的同時,就迅速成長為杰出的戰略家。

《隆中對》也有失策和局限性。它為第二階段的戰略進攻,制定了兩路攻魏的方針。這個方針有兩個問題:

1、在戰略上分散了兵力。北伐以弱軍進攻強軍,兵力需要集中使用。兩路出兵,原意一路主攻,一路鉗制,但是對弱軍來說,從漢中與荊州兩路攻魏,彼此相距一二千里,過于遙遠,呼吸不能相通,戰役上不能配合,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兵力。所以毛主席論諸葛亮之敗時說:其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2、荊州之兵北上宛、洛,包含著極大的危險。這是因為,跨有荊州同東吳全據長江的企圖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戰略利益沖突。這種沖突,將隨著劉備的強大而激化,處理不當,可能引起聯盟破裂。

《隆中對》對于荊州是東吳必爭之地缺少認識。因此確定鉗形攻魏方針時,僅從曹、劉斗爭出發來考慮,未能在更大的曹、孫、劉三角斗爭的范圍內作出估價。

《隆中對》的局限是:

1、對曹魏方面人心向背的變化,估計不足。隆中戰略的遠期計劃,建立在人心思漢的基礎上。但是人心思漢,是有時限的。在曹氏政權草創之際,其集團內部確實存在著擁漢派可作為同情者。在曹魏政權度過草創階段,穩定下來以后,隨著北方統一和社會趨向于安定,人們渴望統一的愿望大體得到實現,大族的特權得到滿足,人心也就不再思漢。這時,諸葛亮北取中原,不再能得到原有思漢力量的支持,北定中原也就難以行通了。《隆中對》對此缺乏清醒的認識。

2、劉備長期跨有荊、益十分困難。由于荊、益之間交通極為不便,經濟上不能融為一體,劉備在與東吳的沖突中,很難長期作到以荊制益,或以益制荊,同時守住兩地而不丟失。在隆中談話時,除了戰略上分散兵力不妥以外, 上述種種矛盾大都尚未充分暴露,也很難給以充分的估計。《隆中對》的正確方面是主要的,特別是第一階段計劃是整個戰略的基礎,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第二階段計劃有問題,如果及時發現,還有充分的時間根據形勢進行修正。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